致富经:“裸着”下海 捞出财富娶到妻(20170817)
为了捞大海里一种特别的东西,渔民不穿衣物,全部裸体上阵。这种东西,在海水下三四米深的地方,个头很小,被称为“米”,为了找到它,渔民练就了一身绝技。原本这东西不值钱,这个叫阿壮的人,却能靠它一年卖出2000万元,还结下一段美好姻缘。记者亲身下海,带您一起海里捞“米”,探寻隐藏在水中的财富秘密。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海域 2017年7月20日
今天,林群壮要带记者和游客看渔民捞一种藏在海里的东西,渔船在海上开了半个多小时,快接近目的地的时候,船长突然冲出驾驶舱。
船长张杰:谁谁谁,穿条裤子,叫他们穿条裤子,你比划一下,指一下裤子他们就知道了,快穿裤子。
记者:叫他们穿裤子?他们现在没穿吗?是的。
作业的渔民,全部裸体,不穿任何衣物。
不光是这一艘船,记者看到附近好几艘经过的渔船,有些渔民也是裸体的。看到记者的摄像机,渔民都有些不好意思。
记者:你以前听说过他们作业是裸体作业吗?
游客:听说过,但是没有亲眼见过。
记者:今天看到了。
游客:是的,大开眼界,你觉得怎么样看完之后,好开心,好开眼界。
记者:他们的衣服是刚穿上的是不是。
阿壮:是刚穿上的。
记者:很快的速度。
阿壮:一般他们这个作业没有接受过采访,也没有游客观看,所以我们今天客人来了,让他们穿上,比较文明一点,刚才船长就是叫他们穿一下衣服,有客人来了。
渔民们为什么要裸体干活呢?这跟他们下海捞的东西有关。他们要捞的东西,就在这海底下三四米深的地方,个头很小,很难打捞,但是渔民们都不带保护装置,个个练就了一身大海捞针的本事。
海底到底藏有什么财富秘密呢?记者想下去探寻。现在正是退潮期,水流很急,怕记者出事,他们让记者在腰上绑了一条绳子。
记者:我直接下去啊。
阿壮:直接下去,开心就好,安全第一。
现场:哈哈哈,潜不下去。
记者:下不去,不行,我拿这个下不去,看不见,下面看不见。因为我拿那个东西,下面看不见,没事没事。
记者:这绳子给我多松一点,这样拉着我下不去。
五秒钟过后,记者上来了,只抓到了两把泥。
记者:耳朵有压力,我只能下去很快抓一把上来,你说让我停留抓,我抓不了。
阿壮:他们渔民最起码在海里面要停留几十秒。
这位渔民叫林吉之,今年69岁,他在这海里已经打拼了56年,看到记者只捞到一些淤泥,林吉之要领记者下去。记者还没完全准备好,林吉之就已经拽着记者的手潜入了海底。
现场:他刚才拽着我下去力量很猛就下去了。
在林吉之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捞到了渔民裸体作业要找的东西,它们就藏在这堆泥里。
记者:刚才他太厉害了,是大叔带着我的手下去,我觉得就像被一个潜水机拽着往下走,力量很足就往下去了,如果靠我一个人,我觉得我不可能把这个东西给捞上来,你是平时怎么弄出来的,怎么做到的
林吉之:靠练,练出来的
记者:你也不用头往下,就直接竖着往下。
林吉之:是这个脚往下头朝上,这样就下去了。
林吉之每次出海,都要潜水作业上百次。正是因为渔民们经常泡在水里,海上也没有女人,为了方便,他们才选择裸体作业。
渔民作业时,会带着一个网潜到三四米深的海底,在海底倒退着行走,同时用网把藏在泥里的一种东西刮起来,每次在海底憋气作业的时间接近一分钟。
然后他们再把刮到的东西倒进挂在渔船边上的清洗池里,用脚不停地踢,洗去淤泥。他们要找的到底是什么呢?
记者:长在下面就是这样一团一团的。
阿壮:捞在这个网筐里面,这两个大哥就用脚来踢,把这些泥土都踢干净。
记者:我看你的脚经常踢是怎样的,你的脚。这么光着脚踢,不会把脚给划破吗?
林吉之:不会。
记者:皮已经厚了,皮已经变厚了。
林吉之:慢慢来。
记者:要踢成什么样,踢成那样。
记者:要踢成这样,那这得踢好久。
阿壮:最起码要一个多小时。
记者:你们太辛苦了,这个工作。
林吉之:要赚钱一定辛苦了。
经过初步清洗,渔民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小贝壳,学名叫寻氏肌蛤,这种贝壳的壳很薄,当地人形象地叫它们 “薄壳”,脱去壳以后的肉长度大约一厘米,所以当地人就把薄壳肉称为“薄壳米”。
薄壳的生长方式比较特别,在海底的泥里,它们靠一种丝连在一起。
阿壮:它每一粒都连着这个根,也是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脐带,它是供给养分的。供给养分的。第二个呢,就像在大海里面手牵手,互相保护,抵挡风浪,要不然这个个子着么小,风浪一大就飘走了。
就是这么一种丝,曾经困扰了很多喜欢吃薄壳的人,薄壳味美,可丝不好去,加工困难,再加上打捞难度大,以前很少人会靠它挣钱。但是阿壮却靠他年入两千万元,甚至还因为薄壳娶了一位小他9岁的女子。
阿壮:其实当时我也根本不敢想。毕竟年龄的问题,年龄相差九岁。
谁都觉得两人不可能,可没想到,正是薄壳促成了这段姻缘。小小薄壳,阿壮是怎么靠它赢得财富,获得爱情的呢?
黑场
在阿壮家,记者看到了很多桶,阿壮说,改变他命运的东西,就藏在这些桶里。采访时,工人们把薄壳缠绕在一根长度50厘米左右的竹杆上,然后在手上飞快地转动着。记者也想试一下,却发生了让人想不到的事情。
记者:这个有点难度,怎么了,我给自己的手上划了个口子,这个还挺危险的,怪不得你们要戴手套。
阿壮:以前没有手套,就经常划伤。
记者:没事没事,流血了,没事没事。
这是给薄壳去丝的传统手艺,给薄壳去丝很容易把手划伤,是一个又苦又累的工作,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阿壮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呢?
1999年,在市场帮人杀鸡的弟弟林群雄告诉阿壮,那些市场上卖薄壳的人,为了给顾客脱去薄壳的丝,忙到中午都没时间休息。
这让阿壮看到了商机,他们家就有这种给薄壳脱丝的手艺。于是,阿壮辞掉了毛衣厂的工作,回家专业帮卖薄壳的人脱丝。
用这种专业的脱丝方式,速度能快五六倍。记者决定再试一下,这一次,记者戴上了手套。
现场:你要这样拿着这个线是不是,对,然后这样捞,成一串了,然后呢?然后把棍子穿进去,直接一转。好难呀,真的有薄壳掉了。
记者:像他们快的,一天能干多少斤?
阿壮:一天一千来斤。
记者:就是这么不停的弄。
阿壮:对。
记者:一千来斤能挣多少钱
阿壮:几百元钱。
第二年,阿壮一天可以帮别人加工五六千斤薄壳,每斤收取五毛钱加工费,阿壮挣到了第一桶金。随着找他加工的人越来越多,阿壮改变了做法,他到码头上大量采购薄壳,脱完丝后再批发给农贸市场的薄壳经销商。
字幕: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大澳村2017年7月21日
每年的七八月份,这里每天都有几十艘船在这里交易薄壳,现在正是最繁忙的时候,多年的经验告诉阿壮,要想买到又大又好的薄壳,上午九点半就得到。
记者: 今天多少钱一斤
老板:一斤8元多,批发八元多,人家还要去加工,去市场,加工去市场一定要十多元钱一斤。
阿壮:交易都是在船上交易,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用称,用那个桶。这个桶就是一桶50斤,传统的交易方式,这个桶也是通过本地的老人协会鉴定。
2000年,阿壮还不到30岁,借助传统的脱丝工艺,他成了这个码头上进货量数一数二的客户。
因为比较辛苦,从事薄壳行业的绝大多数是男人,但是谁也没想到,在这个码头上,阿壮遇到了一位小他九岁的女子,可令人费解的是,一开始,阿壮连走路也是有意躲着她,因为他们年龄相差九岁。
这位女子叫林格慧,当时她跟阿壮一样,也在码头上收购薄壳。她注意到,阿壮虽然比较瘦小,但是精力十足,干活很卖力气。阿壮能第一个想到帮别人脱薄壳丝,说明他聪明能干,她就喜欢这样的男人。
林格慧:他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那种男人,虽然是小小的身板,他当时批发的已经是很大的,我觉得他真的很棒的那种。
阿壮29岁那一年,这段因薄壳而起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
婚后没多久,阿壮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汕头市盐鸿镇很多人也学着阿壮干起了薄壳脱丝,竞争越来越激烈,阿壮决定开创新路子。
阿壮:按现在来说,其实也是在那个时候才打开这个财富之门,人家看不好的东西,我越想去尝试,失败就失败了,我一出生连衣服都没有带就来了,就闯一下。
该怎么闯呢?阿壮发现,很多本地人对薄壳的爱简直无以复加,有人可以一顿三餐都吃薄壳就白粥,唯一让他们觉得不爽的,就是薄壳吃起来太费劲。
阿壮决定对薄壳做进一步加工,把薄壳的肉取出来卖。
可是,个头这么小的薄壳,取肉谈何容易呢,他想到用一个传统工艺试一下。
记者:水一开就把这个新鲜的薄壳米倒下去。
阿壮:用竹把,用竹把搅拌。
记者:得搅多长时间。
阿壮:大概一两分钟,这样就猛打,让它壳跟肉自动分离。
记者:这个锅有什么特点。
阿壮:这个锅就是阴阳火
记者:什么叫阴阳火
阿壮:就是这边会滚开,那一边不会滚开
记者:这边是滚的,那边不是滚的
阿壮:等一下我们一猛打,肉跟壳自动分离之后,肉就浮在上面。
记者:一般多少斤薄壳能打出多少薄壳米。
阿壮:一般一百斤能打十五斤左右
用这口大锅很容易就把薄壳的肉跟壳分离开来,分离出来的肉就叫“薄壳米”。
这种薄壳米既可以马上食用,也可以包装销售,非常便利,很快成了当地一道可用于送礼的美食,一下子让阿壮的薄壳销量大增。
不久,阿壮发现,取肉之后剩下的壳,扔掉了实在可惜。他在这些下脚料中的一个发现,让阿壮一年多收入700万元。
现场:上面有肉吗,有,我看看,哪里,你指指,这个就是肉,那么多肉。
利用这些下脚料,阿壮一年养了7万只鸡,给他省下不少饲料钱,阿壮说吃薄壳米长大的鸡,产的蛋品质很好,他给记者展示了一下。
记者:这蛋黄好结实,我可以捏起来
阿壮:我来捏捏看
记者:这个蛋黄是特制的蛋黄一样
阿壮:很结实,钙质比较好,有韧度。煮熟的话,吃起来又一种QQ的感觉
靠鸡和鸡蛋,阿壮一年可以收入700万元。
2009年,阿壮的另一个创新,让他一年销售额接近2000万元。
他开了一家以薄壳为主题的餐厅,在当地很受欢迎,但是他觉得薄壳的销售不应该局限在当地,他要让外地人也认识薄壳,阿壮想到了举办薄壳美食节,消息一传出,大家都觉得阿壮是痴人说梦。
同行林剑文:小小的薄壳米搞什么美食节,什么东西,人家根本就不懂。外面过来旅游,根本就不懂这个东西,人家第一印象就是你肯定倒闭。
同行陈法然:这边这个薄壳是普通的食材,不看好。看他办起来可能影响没有那么大,都不看好他。
用薄壳办美食节,怎么办呢?阿壮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像请客一样,一定要有一顿丰盛的菜,而且全部得跟薄壳有关,可是有人问他,小小薄壳能做几个菜呢?这个问题把阿壮问急了。
林群壮:我随口就说出十来道菜,那天晚上我琢磨了一个晚上,我睡不着,其实我这个人也是,我们潮汕一句俗话叫牛仔不怕虎,既然答应下来了,就扛下来吧,就碰一碰。
话既然说出去了,就必须做到。阿壮发动全家一起出主意。研究了整整一个星期,先后开发了十来道跟薄壳有关的菜。
但是,阿壮觉得要办一次有潮汕特色的美食节,必须得有丸子,因为丸子在潮汕人的宴席中必不可少。
阿壮:我们潮汕牛肉丸比较出名,所以我在我这个薄壳宴上要怎么去体现这个丸子,所以就想到我这个薄壳鸡,可能要做鸡肉丸,想去创新。
阿壮叫弟弟杀了三十只鸡,剔骨取肉,按照牛肉丸的方法制作鸡肉丸。当时阿壮不知道,他正在肯一块硬骨头,当地没人敢用鸡肉做丸子,因为鸡肉的粘性不够,做出来的丸子弹性不够。
阿雄:做了好几次,三四次,就差不多杀了一百只鸡,当时我自己想要放弃了,跟我二哥说,没办法,这样坚持下去肯定划不来。
可阿壮不服气,丸子是潮汕人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如果没有薄壳米鸡肉丸,他的美食节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四处打听,有人告诉他,要想做成鸡肉丸,纯鸡肉不行,必须加进去30%的鲜猪肉才行,而且为了保证脆爽的口感,肉打成浆以后,必须半个小时之内就把丸子做出来,阿壮决定最后一试。
记者:你们做得好快啊。
阿壮:如果这个浆打好,要马上越快越好,第一时间把它揉成丸子,如果一个人来揉的话,时间太久,上面这个好了,下面这个就已经变质了。
加了猪肉的鸡肉丸终于制作成功。阿壮找到旅行社,把外地的游客请过来参加美食节,在美食节那一天,阿壮用薄壳做的十几道菜让游客赞不绝口,一直到现在,阿壮的薄壳米鸡肉丸,依旧是餐厅里的一道热门菜。
香港市民:第一次尝试到这个薄壳米喂鸡做出的鸡肉丸,确实比较爽口,咬起来还有嚼劲,确实是比我们一般的牛肉丸还比较爽口。
第一届美食节到场的有200多位客人。为了加深游客对薄壳的印象,吃完饭以后,阿壮又把那两百多人拉到海上去,请游客观看薄壳的捕捞过程。这次美食节非常成功,很多人后来都成了阿壮的客户。
导游:她虽然没有给我广告费,但是我还是照样给她广告。到外边还要给他宣传,带团过来,给他宣传。我们跟朋友,每年都过来。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 2017年7月14日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阿壮举办的第九届薄壳美食节。
从2009年到现在,阿壮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薄壳美食节,慢慢使薄壳成为汕头的一张美食名片,很多外地人来了,都要慕名尝一尝。
现场:你们觉得这食物怎么样?很好。
记者: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
客人:我喜欢薄壳米春卷。很好吃。
在美食节的影响下,阿壮的各种薄壳产品销量大增,一年能卖出两千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薄壳知名度越来越高,当地从事薄壳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同行章先生:我们薄壳养殖业也沾他的光,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价格,没有价格就养不了。
汕头市旅游局副局长陈耿楠:他们兄弟俩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吸引了很多人来这边品尝,来这边观光。没有他们来做,也许没有今天,把这个品牌能打出来。
小小薄壳米,阿壮用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热门信息
阅读 (4773)
1 [致富经]聂玲利养殖巴马香猪年销过千万阅读 (4556)
2 [致富经]张京宝做出鲜腐竹 豆浆里挑出亿万财富阅读 (3975)
3 [致富经]广东佛山谭健标养鱼总能超前一步二个月赚千万阅读 (3626)
4 一只鸡卖到240元!90后小伙张涛养白骨顶鸡赚钱就靠六个字阅读 (3136)
5 [致富经]财富险中求(下)-黄国忠人工养殖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