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连续一周的阴雨刚停,这里的村民就开始忙着上山,去挖今年头一茬的春笋。
赤水市两河口乡兴竹村村民黎潮彬:这些长在路上的就必须挖了。
记者何宁宁:哪有笋?
村民黎潮彬:这就有笋了。
记者何宁宁:我没看见有笋?
村民黎潮彬:没看见,我把石头一搬开就有。这里也有一个。
记者何宁宁:他脚底下也有?
村民黎潮彬:这里也有。
村民说得斩钉截铁,可记者看了一圈,连个笋尖都没瞧见。这时,王德斌说的话,更加让人意外。
王德斌:笋的力量好大,你看可以把这么大的石头都顶起来。
记者何宁宁:这个石头是笋顶起来的?
王德斌:你看这里面是有笋的。
这块半米多长的石板已和泥土黏成一体,记者很是期待,到底是什么样的笋能把它给顶起来呢?
记者何宁宁:哇塞。
村民黎潮彬:你看,这个已经出来了,这里。
记者何宁宁:这个就是笋?
村民黎潮彬:就在这里了,看见没有?
记者何宁宁:你刚才是怎么看出来这里有笋?
村民黎潮彬:这已经开裂了,把石头拱起来,我就知道它有笋了。
记者何宁宁:这么大的一个根,我感觉比我的脸都大,好大。
王德斌:好嫩。
记者何宁宁:能直接吃吗?
王德斌:可以吃,来。
记者何宁宁:这个楠竹笋好脆,特别甜。这个下面也有?
王德斌:这个好大。
记者何宁宁:这个这么长?
村民黎潮彬:它土质厚。
记者何宁宁:你觉得这个有多大?
王德斌:这个起码是六斤以上吧?六七斤吧。
记者何宁宁:比我的腿还粗。
王德斌:你看我们赤水的生态,到处都是瀑布,你看这种生态的话,不做笋的话就太可惜了。
王德斌盯上了赤水的竹林,他更有心动的资本。在赤水河两岸,王德斌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常胜将军。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他从初中毕业开始做生意,20多年就从没亏过钱。
朋友李柱:大伙儿都知道,他做的很多生意,都没赔过钱。在我们赤水市区,这个药店全部是王总那个公司的;然后我们川黔两省这些做养殖的,他的饲料都全是王总来供应。
员工金应竹:家家户户的老人教育孩子,他就说,你看人家从挺贫穷的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创业致富。为什么你不能呢?
1987年,王德斌初中毕业,16岁的他从挑扁担卖猪药开始打拼,到2006年在当地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可在他心里,却始终有个遗憾。
王德斌:因为我都是做流通的,感觉自己没有品牌,我就想做产业,有自己的品牌,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追求和想法。
赤水有三宝,豆花,腊肉,筒筒笋,王德斌觉得豆花,腊肉不好做成产业,2006年,他盯上了竹笋,决定着手投资300万元做竹笋,可消息一传出,很多人都震惊了。他们私下里说,常胜将军这回是掉进了财富的陷阱,再也跳不出来了。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令人揪心的危机呢?
贵州赤水有130多万亩的竹林,是全国竹林面积第二的“中国竹子之乡”,竹子品种多达110多种,是国内唯一一年四季都能长出新鲜竹笋的地方。很多人都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动了心,可这么好的竹林却如同一个财富陷阱,谁想做大谁亏本。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袁克强:大小企业还是比较多,但是都没做起来。
记者:大约有几家?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袁克强:五六家吧。
朋友袁贤芬:我们本身也没有什么大企业,这个小企业这一块,我看见是好多好多人,做了又垮,垮了又做。
赤水市农业畜牧局局长长王碧强:农民他要吃饭,要生活,他那个竹林没有收入,就会把那个竹子毁掉,去种庄稼,种经济作物。
2006年,赤水当地已经没有一家竹笋加工企业,很多竹林也相继被砍,号称常胜将军的王德斌进场了,大多数人都替他担心,也有一些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朋友袁贤芬: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肯定是做大事的。他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企业家,他的思维跟一般人不同。
王德斌:当时的时候,我就在做调查,这个我也很慎重,也很紧张地,就考虑这么多人都没把它做起来,是不是我就能把它做起来呢,我真的还是没有底。只不过说,我想去尝试。
2006年8月,王德斌和朋友一起开车去云南,开始了竹笋之旅。
王德斌:当时我们考察是很辛苦,因为要算上成本,所以说只开了一个车,吃住都在车上,去一趟云南回来,七天时间,车油、吃饭、住宿,仅花了2730块钱。
王德斌又先后去了四川,福建等几个省市,一圈下来,他心里有了底,2006年9月,他决定做这个产业。大家都等着看竹笋产业是如何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然而,他的第一步就把大家弄蒙了。
这座赤水桥连接两省,这头是四川省合江县,王德斌的老家,另一头是贵州省赤水市,开车过桥仅需3分钟。2006年,王德斌的老家听说他要建竹笋加工厂,不仅热烈欢迎还给出了优惠的土地政策。
王德斌:他的书记、镇长,还有分管招商的,都跑过来,请我去吃饭,或者怎么样的,都做工作,说我要热爱家乡,这样要回去,这样为家乡人做点事业。
王德斌也被浓浓的乡情所打动,回乡办厂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就在一周后,王德斌却选择了老家对岸的贵州赤水,很多人都说他做了个傻帽决定。
朋友刘建松:他是四川人,他在那边开始创的业,那边给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我们这边来办厂的话,可能要多个几百万。
3分钟车程就能跨越两地,距离对建厂的选址根本没啥影响,可王德斌为啥偏要到多花300万的地方建厂呢?就在赤水河两岸的人还没把这事弄明白的时候,王德斌又做出了一个决定,这让人们直接认为,王德斌这个常胜将军是自寻死路,
他要生产一种在当地卖不动的产品——筒筒笋。
2014年3月29日,记者采访时,王德斌告诉记者,赤水的筒筒笋已经过了季,只有在云南他刚发现的一个秘密产区才能看到。为了看到筒筒笋,我们驱车赶往云南,天降小雨,山路泥泞不堪,走了一天的山路,沿途两边我们却连一棵竹子都没见到,山路越发陡峭,山头越翻越多,当海拔超过1400米后,终于看到了这片望不见边的竹林,在这片竹林的外围,正有农户在准备进山挖笋。
记者何宁宁:你看他人走进都得(自己建桥)。
王德斌:你看他们自己建桥过去。
记者:太危险了。
王德斌:对。
山涧流水湍急,王德斌决定带记者找个容易一点的地方绕行上去,步行两公里后上了山,终于在一个容易爬的山坡上看到了挖笋的农户身影。
王德斌:你看这边已经就是这个竹林了,村民的话就在这里打笋了,我们去看看吧。
记者何宁宁:找个笋好难。
王德斌:对,这里才是真正山里面的味道。
王德斌:看看,这个竹笋的话,就是长在这里面,你看,这边,用不用刀,不要,要这样掰回来。
这就是筒筒笋,看上去又细又短,毫不起眼,可这种笋对生长的地方却很挑剔,这也给寻找筒筒笋增添了更多的风险。
王德斌:这里的海拔是1400多米,这个笋的话就是海拔越高长的越好,一般最适宜生长的话,是在1400到1800米的海拔左右,最低的海拔也不得低于600米,600米以下是没有这种竹子的。你看,你看看这边,这个竹子满山遍野都有。
记者何宁宁:太陡了这个山。
村民:还不算太陡。山很高,老百姓因为这样很辛苦,一天基本上就是几十来斤,几十来斤算是最多的了。
记者何宁宁:你昨天弄了多少斤?
村民:弄了四十多斤。
记者何宁宁:这样的话,是不是产量很少?
王德斌:这个产量本来就很少,就是原料不够,原料太少。
筒筒笋喜欢高温高湿低日照的环境,主要生长地是贵州省赤水市和云南的这片原始森林。因为稀少,挖笋的难度又大,村民在土地庙里供奉的都是筒筒笋。
王德斌:你看这边,土地庙里面供的都是竹笋,他的收入的话,三分之二就来源于这种笋。
王德斌:就这么大,很小的,筒筒笋。
记者何宁宁:这个笋就集中地就在这个地方。
王德斌:对,集中地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一片,这几个乡镇。
筒筒笋难找又好吃,在赤水,上百年来,火烤后的筒筒笋和豆花,腊肉一起被称为赤水三宝,火烤后的筒筒笋和腊肉煲的汤,更被称为赤水一绝。如此好吃还有名的筒筒笋,可在外地市场上却沦落到了卖不动的境地,王德斌又是如何把筒筒笋推向外地市场,一年净赚300万元。
筒筒笋有名又好吃,却很难远销外地,直到2006年王德斌建厂加工时,也没有一家企业开发,就连小作坊也很少生产。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袁克强:筒筒笋在我们赤水应该是比较多,但是都没有做起来。以前就是我们赤水、到遵义、到贵阳那里去送亲戚送朋友。但是我们没有到外地去销售,没有这个网络。
筒筒笋没有外销的路子,王德斌却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经过潜心调查,他找到了筒筒笋滞销的原因。他相信自己的产品一旦生产出来,肯定会卖疯。
王德斌:在赤水的土特产当中都是这样送,没有加工过的。但是你闻,这烟熏味多重,别人拿过去的话,不知道怎么加工,加工出来的话,本来赤水的产品是最好的,但是大家还说这个产品不好吃,所以说我就正因为这样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商机。
2014年3月30日,王德斌准备从农户手中收购这些刚从山上挖下来的新鲜筒筒笋,市场上只能卖两元钱一斤的筒筒笋,而王德斌这次却开出了25倍的高价,一斤50元钱。但是,他的挑选十分苛刻,不仅用尺子将筒筒笋挑选分类,还要将个头大的筒筒笋煮熟杀青后再用火烤,这烧火的过程更是十分的讲究。
王德斌:必须要用这种方法,必须要用柴火把这个火燃大,去烤,不是烟熏,是用烤干。
记者何宁宁:烟熏和用火烤,它是有很大区别,你能分出来是吗?
王德斌:区别很大,笋条的话,烤干以后它是金黄色的。如果是烟熏的话,它是褐色的,它颜色是有区别的,如果是煤火烤的话,它就是纯的那种淡黄,颜色它不一样,口感就明显的不一样了,我们做的产品就是要一道工序,就是要用火烤的那种工序。
火烤筒筒笋要想成为赤水一绝,在煲汤前就要去掉烟熏味,这需要经过连续三天的浸泡,中间还要换两三次水,很多人由于不懂或嫌麻烦,总感觉带回家煲的汤烟熏味太重,没有在赤水吃得好。而王德斌要做的,就是替顾客省去这些中间环节,做成这种开袋即食的筒筒笋产品。
王德斌:现在的这种产品,又没有烟熏味,中间老的部分也是切除了的,他拿回去的话,直接淋一下水就可以煲汤,做菜,就一个袋,开袋就可以吃。餐厅、超市都有我们的产品,特别是餐厅,量走的最好。
武汉经销商龚文斌:它的烟熏已经去掉之后,它的清香味,笋的柔香就出来了,放在口里很细,不是像粗纤维的那种。
2007年初,王德斌把加工过的筒筒笋推向市场,销售异常火爆。一年时间,王德斌就收回了建厂多花去的300万元成本,常胜将军再次扬名赤水。2008年,很多商家跟风做起筒筒笋生意,王德斌没了竞争优势,很快他又出新招,正是这个举动,让常胜将军初次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王德斌:那种痛苦我可以这样说,用一句话来形容吧,就是对面有一背篼钱,我都不想去背了,痛苦到这种样子。
让王德彬痛苦的就是这漫山遍野的楠竹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而3年后,王德彬又是如何用楠竹笋,让销售额增长10倍?
赤水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醉美丹霞,而正是因为赤水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初王德斌才宁愿多花300万元也要来赤水建厂。
王德斌:贵州就是一个原生态的大省,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品牌在没有形成产业的时候,大家对天然的竹笋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品牌,所以说我要把这个自然的品牌用好。如果说我建在四川,从短期来讲我就省掉了三百万,但是我这些品牌的话,从长期来讲,花五百万也买不回来。
赤水有110多种竹子,王德斌一心想把它们开发做大,2008年初,王德斌发现,国内还没有人把竹笋做成小包装的休闲食品。为了避免再像筒筒笋那样争夺货源,2008年,王德斌决定先从赤水当地产量最大的这种楠竹笋开始做起。
王德斌:这种笋就是我们当地的楠竹笋,就是这两天长出的。
楠竹笋每年4月上市,出笋时间只有不到20天,如果采收不及时,不几天就会长成竹子。即使采收过来的楠竹笋,如果当天没有加工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王德斌:你看现在的话,这部分是可以吃的,然后的话,你放到晚上的话,就有这么大一部分就不能吃了,它的纤维就氧化变老了,所以说它必须要当天加工完,那利润就在这块上了。
加工楠竹笋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在路边的小作坊,男女老少齐上阵,这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去笋壳。
王德斌:你会不会剥?
记者何宁宁:不会剥。
王德斌:来,我演示一下,剥一个给你看。你去试了。切一个试试,来。
记者何宁宁:你给我拿个小的,这么大。
王德斌:大一点的。
记者何宁宁:是这样吗?
王德斌:对。
记者何宁宁:切不动,太硬了,我要切到底吗?
王德斌:对。
记者何宁宁:这上面还要吗?
王德斌:要。
记者何宁宁:这上面还要吗?
王德斌:要。
记者何宁宁:上面这个还要啊。
王德斌:不要把这个笋尖剥坏,你要保护好这个笋尖。
记者何宁宁:在我这儿就剥坏了。
王德斌:对。剥掉的话,这个就不完整了,不好看。
从笋的底部,一刀下去,才能把笋壳完整剥下,记者剥壳还只是没剥好,可2010年之前,这剥下来的笋壳,却难住了所有做楠竹笋加工的企业。
王德斌:这个剥下来的笋皮的话,差不多是这个笋肉的一半。这个笋壳每天堆积如山,又发臭,然后拉到垃圾场处理的话,每吨四五十块钱,这个成本很高的,
员工陈小兰:热天就长很多虫,如果不及时清理掉的话,一个晚上就很多很多小虫,食品厂有这个蚊虫就不行。
王德斌的工厂每天要加工10多万斤的楠竹笋,王德斌请教了很多专家,也没找到笋壳再加工利用的办法,这让王德斌愁得白天黑夜的睡不着觉。
王德斌:那段时间,以前我不抽烟的,不喝酒,就是做这个红赤水,就觉得很多烦心事会出来,我就一抽烟一天要抽两三包,有些时候连肺都抽出问题了还要抽。
笋壳的难题一度让王德斌想放弃楠竹笋,然而,如果放弃,为了腌制楠竹笋,一口造价就要20万的这些盐池就会白费,不仅如此,自己的脸面更是无处搁放。
王德斌:如果说当时我放弃了的话,大伙儿以前跟我说的你搞这个行业就要倒闭了,我就没有这个面子去见大家,觉得以前我发展起来的成功的那面,我觉得都是变成空虚了,变成我的运气了。
2010年的一天,王德斌去农户家里吃饭,他发现农户腌的白菜,用盐直接干拌,储存半年后仍然新鲜可口,这让他想到了一个腌制楠竹笋的办法,不再像以前用盐水浸泡,而是把当天煮熟杀青后切片的楠竹笋,直接用盐干拌腌制。
王德斌:我看农户的话,那种腌制方法,那个头比较小,我回来以后就把它切片,切片以后再腌,就直接放在塑料袋里面,保存起来以后非常好。
2010年底,王德斌将粗加工前移,农户在竹林附近就可以剥壳,切片,用盐干拌,然后装到塑料袋里面,剥下的笋壳直接还林做了有机肥,竹子长的比以前更壮了,而王德斌只需收购加工好的笋片就行,这样一来催生了很多这样的小作坊。招工难的问题也解决了。
记者:小朋友,你几岁?
小朋友:六岁。
王德斌:小孩也可以做,这些劳动力都可以利用起来的。
笋农佘思晴:自己在家里做可以照管家庭,家里孩子也可以帮忙,老人也可以帮忙。
不仅加工难的问题解决,农户的利润也有了提高。
赤水市两河口乡兴竹村村民黎灯尧:卖鲜笋就是一块钱一斤,现在加工这个就一块五一斤,这个(采购)量他们要增加到五倍。
2010年,竹笋的小包装休闲食品一上市就一炮走红,这让王德斌三年内的销售额扩大了10倍。
2013年,王德斌又将金针菇,蕨菜,杏鲍菇等做成了休闲食品统一价格销售,并将赤水的腊肉,兔肉,虫茶等特产纳入销售体系。今年下半年,王德斌新建的肉类休闲食品车间也马上投产。如今,加上医药,饲料的项目,王德斌的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2亿多元。
热门信息
阅读 (4773)
1 [致富经]聂玲利养殖巴马香猪年销过千万阅读 (4556)
2 [致富经]张京宝做出鲜腐竹 豆浆里挑出亿万财富阅读 (3975)
3 [致富经]广东佛山谭健标养鱼总能超前一步二个月赚千万阅读 (3626)
4 一只鸡卖到240元!90后小伙张涛养白骨顶鸡赚钱就靠六个字阅读 (3136)
5 [致富经]财富险中求(下)-黄国忠人工养殖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