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蘑菇+菌草种植成短平快的脱贫好产业

刘延平正在大棚内检查蘑菇长势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贫困户刘延平的口头禅。47岁的刘延平是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有四口人,原来发展3亩苹果,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他在干部的帮扶和政策支持下,从一名贫困户发展成为村里致富能人,后来又成立了蘑菇专业养殖合作社,带领全村贫困户积极发展蘑菇、菌草等短平快脱贫产业,走出“长短结合”的产业帮扶的“高家川模式”,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高家川村位于安沟镇西部沟道,距镇12122公里,全村共有107户356人,在村43户135人,贫困户25户,69人。苹果园1093亩,人均达3.1亩。但除了发展苹果,村里几乎没有发展起来其他产业,而果农却有大部分闲置时间不能有效利用。一旦遭遇冰雹等灾害,产业单一,避险能力差,收入不能保障,成为村里许多贫困户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实际,在驻村第一书记卢继霞和包扶单位的帮扶下,以前在外打工拥有菌类养殖经验的贫困户刘延平,大胆地提出要在村里发展蘑菇大棚和菌草种植,但村里人并不买账。为此,刘延平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带头干,率先干。第一年,刘延平利用半年时间养殖的600个菌棒净收入2400元,平均每个菌棒利润为4元钱,加上苹果收入,年收入达到14400元,人均年收入3600元,2016年当年就实现脱贫。这下全村都想尝甜头,顿时,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通过干部帮扶和政策支持,高家川村走上“长短结合”的“高家川模式”。在苹果长效产业上提质增效,修建集雨水窖120口,解决了果园灌溉问题。2016年秋季,高家川村贫困户又将蘑菇养殖和菌草种植作为脱贫产业。在包扶单位和镇1212的多方筹资帮助下,高家川村解决了资金难题,帮助12户贫困户建成蘑菇大棚12座,同时向每户免费发放600个菌棒。大棚建起了,但蘑菇到底怎样养殖?成为了又一个技术难题。作为村里有经验和胆识的致富能人,刘延平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他主动带领蘑菇养殖户到洛川、甘泉、延长刘家河参观学习蘑菇养殖和菌草种植技术,攻克技术短板。对缺乏蘑菇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贫困户兰生荣、呼可香,刘延平亲自到他们大棚里手把手教,现场示范,讲解自己的经验和办法。

  为了规范经营和扩大规模,吸引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蘑菇实现脱贫,2017年4月份,刘延平又注册了延长江龙种养合作社,购置了加工菌棒的机器和消毒用的蒸汽锅炉等相关设施。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兰生荣、张风堂等蘑菇养殖贫困户以入股形式将大棚统一交由合作社管理经营,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菌类产品,获利后按比例给予分红。刘延平还发现,加工菌棒需要大量菌草做培养基,而沟道川台坝地正好适宜菌草种植,这又让他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又率先发展和带动高翔等其他农户发展菌草种植,就地加工利用,进一步提升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让农户种植菌草、养殖菌类形成长期的产业链。

  目前,在安沟镇高家川村,25户贫困户中,除了2户外出户、11户兜底外,刘延平、呼可香、兰生荣、张风堂等12户产业户在种植苹果的同时,又成为蘑菇养殖户,全村共发展大棚12座,生产常态化后,每座大棚可容纳1500个菌棒,每年上两次菌棒,每个菌棒纯利润可达4元钱,每座大棚每年纯利润12000元;种植菌草720亩,可亩产10吨,每吨按300元保价回收。通过合作社带动和村支部引领,高家川已经形成了从菌棒加工原料——加工成品菌棒——菌类养殖的发展产业链,规模正在不断壮大,同时又走出富有特色的“高家川模式”:“产业长(苹果)短(蘑菇+菌草)结合”。现在,呼可香、兰生荣、张风堂等贫困户实现了产业致富“双保险”,在“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中,人均可增加收入2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