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荒山种植核桃致富不是梦

      核桃种植致富案例:一对父子的致富尝试。35亩荒山种核桃,致富曾是奢望
      山多路远、资源匮乏,想要发家致富十分困难。王国明的家乡朝天区,恰好两样都占了。

      和贫穷斗争,耗尽了王国明半辈子的心力。今年,王国明已经55岁,自家承包有37亩土地。十几年前,只有嘉陵江滩边那两亩地可以种种油菜、玉米、小麦或水稻,其余35亩全是山地,种不了庄稼,索性荒着。全家扑在二亩地上,却要在每年开春四处借贷。

      其实,自家山上并不是啥都不产,那几株说不清年岁的核桃树每年还能换个油盐酱醋的开销。“每年结了核桃,我老汉就背到街上卖掉。”王云伟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核桃树结果的季节,因为那个时候母亲总会在他的碗里多埋几个荷包蛋。

      1999年,朝天区被纳入第一批退耕还林区域。朝天区林业和园林局局长王全发回忆,当时农户听说退耕可以领补贴,争先恐后前来领树苗。

      2000年,18岁的王云伟和父亲领了每亩每年210元的补贴后兴奋不已。一个春季下来,35亩山地种满了核桃树。王国明盘算:照山上那几棵老核桃树的产量推算,三年里,自家就可以盖上楼房,还有钱给儿子娶上媳妇。

      没想到,由于品种落后等因素,他们的核桃林成了村里的笑话。到2005年,王国明父子在核桃林的投入超过5万元,累计卖出的核桃却不过1万元。“还不如不种呢,别人栽几棵松树就跑出去打工赚钱了。”面对王云伟的抱怨,王国明内心也十分焦灼。

      拿着第一轮退耕还林补贴,王国明家不再挨饿。然而,过上好日子还只能是个奢望。

B

一个区的产业选择。全域种植核桃,改变“山青人不富”

退耕还林工作启动后,生态效益很快凸显。朝天区林业和园林局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全区新增林业用地12.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59.3%;退耕还林地泥沙流失量较1999年减少30%,3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得到彻底治理。全区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3个,打造了一批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2012年,朝天区还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区”等多项荣誉。

然而,一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一边是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的要求,一边则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渴望。

面对着“山青人不富”的状况,区林业和园林局开展了多次低产林提质增效改造,全区还林地中有5.2万亩改成了在朝天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核桃。该局产业办主任孙亮做过统计,这些核桃林涉及3.9万户退耕农民共15.7万人,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7%、农业人口的83%。

孙亮还牵头做了一次全区摸底调查:当地旧有的核桃品种老化,种植10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的核桃坐果率极低,一半果子落在地上;核桃林下空间利用率低,农户在种植初期收益率极低。王国明父子正是其中代表。“核桃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太大。根据不同的品种,核桃从种植到丰产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王全发说,这期间,必须靠发展林下种养来增加农户收益。

C

一个产品的升级走向。提高核桃质量,促农脱贫致富

首先进行的是改良品种。朝天区建立起区、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对农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当地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探索出方块模型芽接技术,选育出3个省级优良品种,完成4.2万亩核桃林良种改造,使得全区良种化率达70%,投产期缩短到6年,单株产量由6公斤增加到12公斤。

为增加种植初期收益,当地在核桃林下推行“林+药”、“林+菜”、“林+禽”的工作随之在全区展开,鼓励农户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蔬菜,养殖山羊、鸡。

朝天区林果科研所还推出主治核桃落果的技术,在种植面积几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当地核桃年产量从3600吨增加到5500吨。在确保核桃质量方面,朝天区又首创核桃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实时监控”的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覆盖。

2006年,王国明父子决定再赌一次,拿出3万元,完成65亩核桃林的改造,还买来30只山羊和500只鸡。

2012年,核桃结出“金元宝”的日子终于到来。当年丰产期,30亩核桃林产出核桃6000公斤,以当时的收购价每公斤16元算,收入9万多元。

此后,王国明父子每年种植核桃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陕西农户也前来“取经”。

王氏父子成了朝天区的种植大户,产生巨大带动效应。截至2014年底,朝天区核桃种植规模已达35.5万亩、875万株,建成万亩基地乡镇12个、千亩核桃专业村110个、百亩核桃生产大户600户,实现产值13亿元。

      利州:深加工助农增收近4.5亿元

□本报记者 彭久源 王成栋

3月6日,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工业园区,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盒盒核桃饮品被装箱入库。第二天,它们将被摆上广元、成都等各大超市货架。该公司总经理彭经平介绍,目前公司日产核桃制品超过100吨,春节复工后,生产线更是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筑巢引凤

校企合作攻破核桃深加工技术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好东西就能卖得出去。”彭经平的话中充满自信。

这家企业,自信从何而来?

广元市利州区林业和园林局局长陶传章认为,要让一个小小的核桃卖出效益,就应该重视科技和质量,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做出特色和品牌。“利州区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支持。”

“整个利州区的核桃龙头企业的自信就来自于这里。”陶传章拿出一份两年前的文件。这份利州区2013年3月出台的文件,将核桃产业列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文件明确,凡对核桃科技研究有重大贡献,均论功行赏。

不仅如此,为突破核桃加工的技术性难题,早在2008年,利州区就已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组建了多个研发小组。2014年5月,校企合作结出硕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利州区某核桃加工企业所申报的“一种母乳化核桃乳及其制备方法”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

长期研究核桃繁殖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肖千文说,仅是此前利州方面研发的“独特母乳化核桃乳制备方法”,就能让核桃乳产品中多项指标等于或高于母乳成分。

多年筑巢引凤让利州区核桃龙头企业获益颇大——目前,已形成4个核桃制品品牌与50多个系列产品。

规模+品牌

森林食品基地降低风险确保增收

有了过硬的技术,如何降低生产前端风险,顺利打开后端销路同样不可轻视。规模+品牌,这是利州区给的出路。“在当地,农户出售刚采收的核桃是每公斤40元左右,每亩最高产量200公斤,能卖8000元。但是种植核桃投入太高,很难很快看得见收益。”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童伟说,这样的支出,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营主体才能承担。“有了规模,则有利于降低种植风险。”

要品牌,是为了打开销路。

2013年,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所在的核桃种植基地被省林业厅认定为森林食品基地。“这个称号很珍贵,要求很高,四川每年也就认定40个,总面积不到10万亩。”省林业厅科技处处长周古鹏介绍,拿到认证让该公司核桃饮品大受欢迎,目前已进驻广元本地90%的超市,并成功进军成都市场。“一吨核桃饮品售价为1.2万元,需要160公斤核桃,成本2400元,抛开其他加工成本,能赚1800元。”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勇介绍,“利州区共产1.4万吨核桃,大概能增加4亿元以上的利润。”

更为关键的是,自当地开展核桃加工以来,核桃售价“翻筋斗”似的往上涨,2008年核桃只卖8元一公斤,如今价格已经增了4倍。仅此一项,利州区当地农户增收近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