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穷摊子村干部带动村民闯出富民路
四川省泸州市郑河村任文友: 养兔创业推广富民
“挂露水的青草不能喂兔子,兔子吃了容易腹泻、肚胀。”6月11日上午,笔者来到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郑河村时,村主任任文友正在留守老人王开连家中指导科学喂兔。“今年肉兔价格好,供不应求,我是‘兔司令’,又是村主任,更得让养殖户尝到甜头。”任文友说。
今年40岁的任文友,高中毕业后一直外出务工。2008年9月,任文友毅然返乡创业,拿出10多万元积蓄动手建兔场,并以每只150元的价格引进20只种兔试养。养殖两个月后,兔子开始陆续下崽,兔崽却陆续死亡。请教镇畜牧兽医站的技术员后,才知道是防疫不当。任文友开始苦学技术,钻研肉兔养殖书籍,报名参加培训,系统学习兔舍建设、饲料配制、疫病防治、肉兔繁殖等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养殖终于有了起色。2010年,任文友销售商品肉兔1万余只,年产值30万元,实现利润近8万元,一举变身为村民眼中的“兔司令”。
如今的郑河村,虽然留守村民多为老人,但90%以上的农户养殖肉兔,少则一年出栏200只至300只,多的达到1000余只,曾经只种水稻和玉米的郑河村,一举成为纳溪区响当当的“兔子村”。“没有任文友就没有今天的‘兔子村’。”说起郑河村的养兔产业,村民们如是说。
一年靠养兔净赚8万元,这在偏远的纳溪山乡,对村民心理的冲击特别大,村民虽然羡慕,却因缺少本钱、技术,只能望兔兴叹。任文友了解情况后,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对有养殖愿望的村民,他从自家肉兔中选育种兔赊销或免费给村民养殖,并承诺管技术、管销售,承诺死亡率高于5%全赔。仅2011年,全村肉兔养殖户就猛增到102户。截至今年5月,全村和邻村肉兔养殖农户增至近400户,每月出栏肉兔近万只。
郑河村60多岁的留守老人王志仁,在任文友帮助下,现在每年出栏肉兔近2000只,纯收入3万元。老人高兴地说:“以前零用钱全靠儿女给,现在不再跟儿女要钱,每年还有2万多元节余。”重度残疾妇女施玉红,在任文友提供10只免费种兔后,今年前5个月就出栏近300只肉兔,获利4000多元,一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开支有了稳定来源。
“任文友致富不忘乡亲,让大伙儿的钱包鼓了起来,我要投他一票。”“我也要投他一票……”2013年12月13日,郑河村村委会举行换届选举,在家的村民几乎全数到场,为的就是投上任文友一票。最终,任文友众望所归,得票率达到95%以上。
合面镇党委书记陈敏说:“发展是最大的民意。农村党员、群众迫切希望选出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大家发展经济致富增收的领路人,任文友顺应了村民这一期盼。”
任文友担任村主任后,除带领村民发展壮大肉兔产业以外,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争取到公路硬化和农网改造项目。目前,投资300多万元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公路硬化很快也将竣工。同时,他还规划了郑河村未来发展,计划建设优质采摘园,发展乡村游,计划发展生态鱼和山羊养殖,并尝试有机稻种植。今年,村里发展订单有机稻150余亩、生态鱼养殖300多亩,任文友自己还率先带头饲养30多头黑山羊。可以说,郑河村兴村富民的蓝图,正在任文友带领下逐一绘就。
湖南省宁远县坪石头村欧阳植竹: 合作种植培训兴农
短短6年,他将荒山岭变成聚宝盆,建成全县最大外销蔬菜基地5000亩;短短6年,他带领村民发展合作种植,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近万元;短短6年,他带出全国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就是湖南省宁远县太平镇坪石头村党支部书记、宁远县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阳植竹。
功劳簿背后,欧阳植竹饱尝辛酸苦辣。2009年,村民推选欧阳植竹担任村支书。当时,村里依靠“稻草+稻谷”种植模式糊口,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500元。欧阳植竹出资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广东、广西考察特色农业。当年,引进种植淮山100亩,平均亩产3000斤,亩产值9000余元。2010年,欧阳植竹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开发整理荒山荒地,发动群众大规模种植淮山,并发起成立宁远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种植淮山2000亩。
不曾想,由于新开发整理的荒山土壤贫瘠,加上遭遇旱灾,当年产量不高,减去开支还亏钱。欧阳植竹没有气馁,他从广西农业大学引进淮山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随后实现平均亩产过万斤。淮山高产高效的消息一时传遍当地,很多群众慕名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定购淮山种苗,很快收到订金3万余元。欧阳植竹心存侥幸把100多亩高产坵块淮山存留在地里过冬。没想到当年大雪冰冻封山全部冻坏,损失500多万元。
两次失败,都有社员退社、退股。一连串的打击震撼了欧阳植竹的心灵:“种田必须讲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2012年,欧阳植竹报名参加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农经管理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懂得了许多农业知识,特别是生态种植农业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让欧阳植竹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设想。每年春节前后,外出务工的年轻村民集中回村,欧阳植竹逐户登门拜年,邀请这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留下来,然后请来专家定期开展培训,6年培育新型农民60余人。
由于基地条件差、地表水源缺乏、红壤贫瘠存不住墒,欧阳植竹自己投入资金50余万元,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涉农资金200万余元,配套水利灌溉设施、硬化机耕道、建设基地滴灌系统,同时合作社通过合资在淮山基地兴办年出栏1000头的生态养猪场,建起5口沼气池,确保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合作社生产的生态淮山、葛根、百合,参加湖南省、永州市农博会,一路畅销。2014年1月,合作社成功注册“舜宁”商标,淮山产品档次提高了,销售价格也提高了。
短短6年,合作社基地由最初的1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吸收8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并走上致富路,人均年收入从1500元提升到近万元。种植品种也由单一种植淮山发展为多品种经营,目前,山上种植淮山2000亩、葛根1000亩、百合400亩、名贵苗木400亩、小籽花生200亩、绿色蔬菜1000亩,2014年产值达到2800万元,成为永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河南省滑县北李庄村刘洪选: 创建园区振兴工农
盛夏,河南省滑县慈周寨镇北李庄村依旧一派繁忙,村党支部书记刘洪选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木器加工园20多家木器加工厂正在壮大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大棚也正在换季种植,确实比较忙,不过村里发展一天比一天好,忙得有劲儿。”难掩疲惫的刘洪选充实又快乐。
北李庄村有3200多人,是“豫北粮仓”滑县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近几年,在刘洪选的带领下,北李庄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起木器加工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全村年产值近亿元,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谁也想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北李庄村曾经是滑县典型的贫困村、“上访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2008年,经过民主选举,32岁的刘洪选当选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不甘平庸的刘洪选就立志不守穷摊子,承诺带领村民闯出致富道路。
说干就干,头脑清晰的刘洪选看到村里几家木器加工厂活儿做得不错,但都是家庭作坊式作业,不成规模,发展受限。于是,他与村“两委”成员统一思想,并征求村民意见,在省道213两侧规划土地,建设专门从事木器加工、门窗制造及餐饮服务等一体化的工业产业园。
如今,园区初具规模,仅做木器加工的企业就入住20余家,产品销往河北、山东及河南周边城市,年产值达45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生产旺季吸纳从业人员500余人。
“要不是刘支书支持俺发展,俺现在还搁自家院里做家具呢。”说起木器加工园的发展,村民聂士壮最有感触。2009年,长期在外打工的聂士壮回到家乡,继承祖辈传下来的木器加工手艺,在自家院里帮人做起家具,由于规模小,辛苦一年攒不下多少钱。
“刘支书主动找到俺,帮俺协调土地,还帮俺贷款,让俺走上正轨。”聂士壮说。现在,聂士壮的“报喜鸟”牌家具年产600余套,产值达250万元。
工业发展起来了,刘洪选并不满足,他深知在以农业为主的北李庄村,只有拓宽农业增收的路子,才能解决贫困的根源。2012年,刘洪选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200亩,筹措各项资金622万余元,建立滑县慈周寨镇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温棚蔬菜种植。为打消村民疑虑,他带头承包10个温棚示范种植,赢得了群众信任。
“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挣不到钱不说,还整天不顾家,2012年村里搞温棚种植,刘支书鼓励我回乡创业,我就报名承包两个棚,当年就挣了10万元,现在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打算扩大规模,多种几个棚。”32岁的聂振飞是村里第一批种植蔬菜大棚的村民,目前他承包的两个大棚,年收入十几万元,家里不仅盖起两层小楼,还买了小轿车,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如今,村里像聂振飞一样富起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全村温室大棚发展到577栋,面积2300亩,年产值达2500万元。村民们在刘洪选的带领下凭借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内蒙古开鲁县六合堂村尹明林: 全膜覆盖全村增收
7月6日上午,在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东风镇六合堂村村南的一块玉米地前,来自全县各镇的100多位农民看着这里长势正旺的玉米,一边交口称赞,一边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开鲁县每年的玉米种植都在200万亩左右,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可是,这里的玉米怎么就吸引了这么多农民前来参观呢?“这玉米一人多高了,我种的玉米还没长到这里的一半高。这个现场会让咱开了眼界。”来自东风镇道德村的农民汤化龙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
这里的玉米为什么长得好?开鲁县东风镇六合堂村党支部书记、明林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明林说:“其实,就是覆膜的不同。这里是全膜覆盖,别处是半膜覆盖。”2012年,尹明林和合作社几位社员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技术,连续两年增产增收。今年,该村使用这种技术种植的玉米面积翻了两番。
这几年,当地农民学会使用覆膜种植玉米技术,实现了膜下滴灌,也得到了节水、省工、增产的回报,但多属于半膜覆盖,就是一条垄覆一层膜,仍然存在水分甚至化肥流失、低温回升慢等问题,不是最佳覆膜技术。全膜覆盖种植玉米是整块地都覆膜,水分、化肥基本不流失,雨水从苗眼间渗进,而且对于土地保墒增温抓全苗作用非常明显,还省去了耥、耘环节,更加省工、节本。尹明林介绍说,据不精确计算,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节水50%,每亩增产300斤至500斤,减少开支300元。虽然覆全膜比覆半膜要多使用塑料膜,每亩大约多投入25元。可是,跟增收节支的效果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尹明林说:“两种技术到底哪种好,让大家亲眼看看、亲自比比,这样才能把更合适的种植技术推广出去。我们村今年用这种模式种植玉米7000亩,大概能增收300万元,减少开支100多万元,增收节支400万元。估计,明年全村的11000亩玉米,都会采用这种方式种了。”
河北省卢龙县户部寨村卢宝林: 养猪达人带民致富
“你看这小猪崽儿多欢实,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都是我们猪场自己繁育的。”7月9日,在河北省卢龙县燕河营镇户部寨村宝林养殖场,村主任卢宝林高兴地为笔者介绍猪场情况。养猪12年来,卢宝林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养殖规模从100头扩大到800头,一路成长为养殖达人和致富带头人。
2003年之前,卢宝林从事货车运输。期间,他曾为农业公司运送饲料,结识一位农业专家,专家建议他或者依托家乡水资源开发矿泉水,或者养猪。经过考察,卢宝林发现养猪更可行。
说干就干,2003年,卢宝林筹资承包村里的十余亩荒滩,建起小型养殖场,购进仔猪100多头,开始养殖生涯。在懂养殖的朋友帮助下,卢宝林渡过第一关,并开始钻研养猪技术,登门请教养殖大户、专家,逐渐掌握养猪技术。2003年中后期,“非典”疫情结束,市场恢复生机,生猪价格水涨船高,卢宝林第一批生猪出栏,就赶上好价钱,卖了8万多元。此后,卢宝林滚动投资,不断壮大养殖规模。2007年,卢宝林又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从购进仔猪到自繁自养转变。他告诉笔者:“自繁自养好处很多,节约成本、方便养殖,又能控制好猪的防疫和保健,仔猪成活率更高。”
伴随养殖场的发展,卢宝林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登门讨教的村民越来越多。对于有意发展养殖的乡亲们,他都尽力支持,借资金、传技术,并以赊销方式负责供应饲料和防疫保健,带动十余户群众从事养殖业。他也因此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在今年年初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村主任,从“猪倌”变成村官。“乡亲们信任我,选我当村主任,我不能辜负大伙儿的信任。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村民通过养殖致富。”卢宝林动情地说。
热门信息
阅读 (799)
1 2017年家庭农场补贴有什么新政策?今年5月起能申请8项补贴阅读 (624)
2 微农业好看又赚钱,是一项新型的朝阳产业!阅读 (619)
3 “智慧种菜”绿色高产高效的蔬菜种植模式阅读 (590)
4 4亩辣椒净赚2万多元!订单辣椒种植助力扶贫致富阅读 (583)
5 如何拯救荒废的设施大棚?专家来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