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大学生严艳罗回乡创业种菜“种”出致富路

  冬至这天,记者来到了位于我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的一处蔬菜种植基地,只见一块块、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蔬菜整齐又壮观,错落有致分布在菜地上的一条条自动灌溉管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抢眼。

  如果不是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记者还错以为隐没在菜地里和工人一起劳作的老板严艳罗是蔬菜基地一位普通工人。看到有人光临,严艳罗赶忙从菜地钻出来,领着记者一边参观蔬菜基地,一边娓娓道来……

严艳罗(左二)领着大伙儿在大棚里忙碌着。

  辞职回乡承包土地种蔬菜

  看着眼前自家绿油油的蔬菜,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夹克的严艳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今年31岁的他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虽然没干过太多的农活,但是熟悉这片土地。2010年,我从合肥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开始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后经朋友介绍,我来到福建省三明市的一家企业上班,主要工作是进行大棚安装,收入可观,因为工作需要,和很多蔬菜、花卉、水果等种植户接触较多。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总觉得小时候家里种的菜特别好吃,到外面闯荡以后,就再也品尝不到自家蔬菜的味道了,这让严艳罗感慨不已,因此萌生了回乡种菜的念头。

  说干就干,2011年8月,严艳罗带着10万元的积蓄回到了家乡,成立了一家公司。12月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严艳罗承包了七八十亩地。向来吃苦耐劳的严艳罗表现出了一股倔强和坚毅,他决心要让这片土地变成绿色的宝库。随后,他亲自动手盖大棚,雇了十几名工人平整土地,从播种到锄草,从浇灌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

  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

  严艳罗种植的蔬菜品种大多都是本地的,由于温室大棚栽培是用地膜覆盖,可以保水保肥,提高土壤的温度,蔬菜可以在伏缺期和过年的时候上市,不仅抢占了市场供应渠道,而且能够卖上好价钱。

  第一年,辛勤劳作的严艳罗获得了纯利5万元。

  可是2016年的一场大雨,让严艳罗之前多年的付出都付之东流。

  历经一些艰辛和坎坷之后,严艳罗经过摸索,及时进行了调整,目前他的基地里种有油麦菜、生菜等收获期不一的二十多种瓜果蔬菜。

  “我的蔬菜基地全部使用农家有机肥,种出来的菜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吃过的顾客都赞不绝口,因此我的菜不愁卖。”严艳罗告诉记者,2016年的伏缺期,上午采摘,平均每天有八百多斤茄子当天就能送到杭州市民的餐桌上去。

  现在,严艳罗搭建起十多个高标准大棚,还配置了防虫网、灭虫设备等,搞起了微喷、滴灌设备,切实解决了灌溉问题。

  他回忆说,起初回乡种菜这个决定曾遭到许多非议甚至嘲笑,连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不理解。

  对于儿子的选择,虽然直到现在父母还是不太理解和赞同,但爱子心切的他们依然尽全力支持他。

  严艳罗的妈妈告诉记者:“我们在农村待了一辈子,知道当农民的累和苦。”

  但对于自己的角色转变,严艳罗则显得非常的淡定。严艳罗对记者说:“对于父母,我心里感觉挺愧疚的,因为他们年龄已经大了,作为儿子还让他们为我操劳辛苦。说实话,如果我没有读大学,就不会选择回来种菜了。”

  辛勤耕耘收获成功的喜悦

  记者了解到,目前严艳罗承包了上百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总投资100多万元。他说:“这是一个有前景的事业,虽然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他说,现在有了技术,政策也越来越好,在家种地比外出打工挣的钱还要多。

  如今很多种植户开始主动向严艳罗请教科学种植的技术,他也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上门教学,成了当地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带头人。很多农户从中看到了发财致富的新路子,不仅开展露天蔬菜种植,而且准备和他一样开始投资兴建钢管大棚。在严艳罗手把手指导下,有不少残疾人也加入到种菜的行列,大棚也渐渐建得有模有样了。

  严艳罗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城郊适合种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再多承包一些土地,把蔬菜的种植再做大一点,进一步丰富安庆人民的菜篮子,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吃上我种植的新鲜蔬菜。”

  他还透露,如果资金能够周转过来,还打算种植果树,创建“农家乐”,供游人游玩观赏,将整个蔬菜基地往观光游玩、采摘农业方面发展。天天有菜摘,月月有果熟,还有鸡鸭鱼肉不断。除了这份愿景,促使其回乡创业的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对此,严艳罗也是直言不讳,“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投身农业本身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农村老龄化等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