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科技苑]对虾偷死病预防 对虾对虾千万不要偷偷死

[科技苑]对虾对虾 千万不要偷偷死。近些年,因为一种怪病偷死病的出现,使得我国海水对虾养殖遭受了重创。从2010年到2016年,仅六年时间,总体产量就下降了30%。一旦得了这种怪病,整塘对虾就没救了。更让人恼火的是,生病以后,对虾一点症状都没有就偷偷摸摸地死去了。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为EMS(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以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这种定义是2014年虾产业体系提出的。认为对虾肝胰腺坏死即是“偷死病”,虾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认为“偷死病”主要是由养殖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所致。其实,自2009年以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就饱受“偷死病”的折磨。
  刚出现“偷死症”的时候,专家和技工都提出了不同的可能导致对虾偷死原因,虾种退化、外源水越来越差、放养密度过高等等,但是都没有达到让大家都非常认同的观点。其中被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出现对虾空肠空胃偷死病的病原体是副溶血弧菌。到后来虾产业体系北方区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黄倢提出的,“偷死野田村病毒”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这两年,肠道内被检测出肠孢子虫,导致肠道病变,出现偷死的情况。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对虾偷死,我们必须从细节处入手,一环一环的去解开对虾偷死之谜,既然偷死原因不是唯一的,那么分析过程中的细节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我们很多养殖户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原因,而专门处理偷死的产品不能处理任何原因导致的偷死。接下来我们分析导致偷死的几点主要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找预防和处理之法。
  导致对虾“偷死症”的原因分析
  1、细菌感染偷死
  对虾弧菌感染后,体表分布大量黑点,肠道色素细胞扩散、变红;肝脏先出现红色,偷死为零星死亡,后期则为大量死亡。
  2、病毒形成的偷死
  肝胰腺细小病毒和白斑病毒同样会造成偷死。对虾感染病毒,首先是因为弧菌感染或者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对虾体质下降,对虾体内病毒爆发,才造成了偷死。
  3、水质恶化形成的偷死
  池塘底部出现死虾现象,死虾肌肉白浊,同时伴有脱壳不完整的、断须等现象。高密度养殖池塘常见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晚上底层缺氧。底质管理不善,有机物积累过多,当然也是投喂管理不善,残饵及粪便过多。②氨氮偏高,亚硝酸盐高。③水质管理不善。对虾出现鳃肿、黄鳃、黑鳃等,造成对虾生理性缺氧,从而导致偷死。
  从壳的软、硬来判断偷死情况,可以分为三点:
  ①硬壳死虾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
  ②软壳死虾通常是在虾大量脱壳时塘底缺氧,水质、底质恶化或因气候突变等情况下,虾急性脱壳而引起的。
  ③硬壳死虾和软壳死虾都有,通常是脱壳不遂引起的。
  4、对虾肝胰腺、肠道病变导致偷死
  对虾肝胰腺出现病变通常是因为养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肝胰脏。水质、底质管理不善,有害菌大量繁殖;其次过程中营养补充不到位,微生素、矿物质没有及时补充到位,导致对虾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池塘有害物质,比如藻毒素等不断积累。导致对虾肝胰腺发生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慢慢肠道也开始发生病变,出现白便等肠道病害。从而出现偷死。
  对虾“偷死病”的预防
  要预防对虾偷死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全程的管理。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苗种选择。不要选择低质量的苗种,尤其是放使用过抗生素育的苗,肝胰腺及肠道已经受到了伤害。后期管理中会非常困难。
  ②水质管理。养殖就是解决污染,增加池塘的自净能力,解决毒素残留问题。毒素(尤其是藻毒素,比如蓝藻毒素等)会影响对虾的肝胰腺、肠道健康,从而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
  好的水质有三个标准:A、适应虾生长(无毒素残留);B、水质稳定(当然是相对稳定);C、充足的溶氧(溶氧充足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水质不能光看是否是好藻,还要看水质是否稳定。
  ③底质管理。塘底是南美白对虾主要活动区域,吃喝拉撒都在这里,所以做好底质管理非常重要。很多寄生虫(纤毛虫)感染、亚硝酸盐等指标超标、缺氧、硫化氢产生、毒素积累,都与底质管理不善有关。要做好定期改底,同时也需要合理使用底改产品。底质中也含有很多毒素,需要解决毒素问题。防止因为毒素积累过多,引起肝胰腺、肠道中毒,造成偷死。
  ④定期做好消毒。养殖过程中好定期消毒,可以选择刺激性小的蛭弧菌、聚维酮碘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数量,尤其是副溶血弧菌。细菌数量过多有可能会导致对虾发病。
  ⑤保肝护肠。肝胰腺的保护需要从放苗就开始,全程都需要做好保肝工作。保肝的最主要工作是减少肝胰腺中毒和细菌感染,要做到这点首先是提高对虾体质,保证对虾肝胰腺、肠道的健康。尤其是在对虾转肝期的时候,一定要让对虾肝胰腺发育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