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香菇种植如何多发菌出好菇提早上市

 今天跟大家伙聊的话题呢是种香菇。咱们熟悉香菇种植的朋友都知道,香菇的生长呢大致上可以分成两段,这前一段是菌丝生长,菇农们称它为发菌期,这是香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后一段就是出菇,这是香菇的生殖生长阶段。很多栽培香菇的人都把劲往后一段上使,都想着多出菇,出好菇。可是在河北遵化,当地的菇农却把主要的劲都使到了前一段,也就是发菌阶段。
    每年到了阳历的10月底,河北省遵化县平安城镇的菇农们就开始进入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采收季节,每一家的大棚里都是全家人齐上阵。
    (采访)
    菇农:可不一直在采还采不过来呢。
    菇农:90天开始出菇,我一天可以摘到5千斤菇。
    菇农:这一个棚出这一茬菇,1万6、7千斤。
    遵化地区种植的冬季香菇,从每年10月底开始采收,直到来年的5、6月,一共能采7茬。同样是939这个品种,在别的地方,发菌期通常需要110天到120天,可是在遵化,发菌期缩短到了90天左右。也就是说,别的地方要忙乎4个月才能收获,可是人家遵化的菇农3个月就可以采收鲜菇了,上市时间能提前一个月,抢得市场先机,那菇农们的收益就很可观了。
    90天就出菇,遵化的菇农到底有什么高招呢?咱们先从这接种环节中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香菇接种,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单面接种法,也就是只在菌棒的单侧扎孔、接种。但是在遵化,这儿的接种方式可有些特别。
    每一根菌棒先在一侧被扎了3个孔,接种了3块菌种,随后被翻到背面,又被扎了两个孔,再接种上2块菌种,遵化菇农称它为“五孔接种法”。为什么要这样两面接种?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香菇发菌的时候,菌丝的生长方向,是以接种点为中心,呈半球形向四周延伸。单面接种的时候,白色的菌丝只能从菌棒的一侧往另一侧的方向长,菌丝的生长距离得达到菌棒的宽度才能长满整个菌棒,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采访)遵化市平安城镇食用菌协会会长刘洪生:你看拿这个,拿这个来比,这个是五个孔,咱们要采用一面接种的情况下,1、2、3都接上了,三个孔长,但是说这面呢,一个没有,这面是黢黑的,黢黑的一点菌丝没有。你看这边它也长这么大了。
    这就是两面接种的优势。两面接种的菌棒,菌丝从两面相对着往中间长,单方向的生长距离只要达到菌棒宽度的三分之二,两边的菌丝就连上了,整个菌棒也就长满了菌丝,这发菌的时间不就缩短了吗?
    (采访)刘洪生:再到这个阶段呢,你看,这边几乎是长满了,还有一点没满。但是说呢,你翻过来再看呢,这边同时,还有这一点、这一点,几小段,这也该满了。这相对而言,就缩短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主持人)怎么样,看清楚了吧,早产的奥秘就在这两面接种上。这就好比是往水池里注水,开一个水龙头要花两个小时才能注满,如果两边各开上一个水龙头同时注水,是不是只要一个小时就能注满同样的水池呢?所以,这五孔接种法使得发菌的周期减少了30天左右。
    那么,在接种的时候,这五个孔之间的位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采访)刘洪生:接种的时候,这三个点要摆放均匀,另外呢,这个往头这两个点,越往前靠越好。
    为啥要往两头靠?这跟袋子上的微孔有关系。制作菌棒的时候,用机械填充培养料,压力很大,培养料里的粗木屑经常会把袋头扎出微小的孔眼,封口的一端如果没捆扎严实,也会留下些小缝隙。
    这菌丝生长最怕什么啊?就是杂菌。因为杂菌的菌丝,比香菇菌丝长得快,一旦它们侵入了菌棒,那是攻城略地,转眼就把地盘给占了。要是杂菌占得多了,这根菌棒就废了。即便是杂菌占得不多,也能轻易把菌棒废掉一半,造成香菇很大的减产。
    (采访)刘洪生:你看,这根就污染了,这是链孢霉。这是微孔造成的。
    所以说,要想提高发菌的成功率,防止杂菌污染是最关键的问题。
    怎么个防法呢?!就是这接种的边上两个点尽量往两头靠!您想啊,这套袋里的地盘是固定不变的,如果香菇菌丝能先占上地盘,把微孔、缝隙从两头给堵上,就好比是把好了两头的城门,不给杂菌以可乘之机。
    (采访)刘洪生:这边你看它承受压力,它这边要掰一个小缝怎么办呢?你这菌丝吃满了就把这个空不就堵了嘛。你看咱们拿这个棒子来讲,这个棒子你看它要再往这儿靠,这已经吃满了。
    接种孔往两头靠,菌棒两头的微孔是堵住了,可是这些接种孔本身呢,哪个孔不比木屑扎的微孔大呀。这些孔引发的污染又该怎么防呢?
    遵化的菇农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装料制棒的时候,直接给这密封好的菌棒再套了一层袋子,进行二次密封。他们管这叫“双套袋”。
    (采访)刘洪生:双套袋它相当于说是第二次保险。
    有了这层外套袋,菌棒上所有孔隙都被密封在里面,不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防杂菌的效果自然是大大增加啦。
    (采访)刘洪生:双套袋的成品率能达到高的时候能达到98%、99%,所以说就是说双套袋它的成品率特别高,污染概率特别低。
    使用双套袋的要点,是在制棒的环节就套上两层袋,一块儿经过高温灭活处理。接种的时候,在经过消毒的接种箱里再脱下外层袋,快速完成接种后,马上再把这外层袋套上,封好口。虽说取呀套呀增加了一些麻烦,但是保住了菌棒才能保证出菇的品质呀,所以,这个麻烦不能怕。
    (主持人)双套袋防污染,两层,封得严啊,效果肯定要比一层袋好。杂菌是进不去了,可是,好像空气也进不去了,没空气,香菇菌丝的生长不受影响吗?密封得那么严实的双套袋又该什么时候再解开呢?
    这菌丝的呼吸跟人一样,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菌丝少的时候,袋子里残留的空气也够它们用了,但是随着菌丝的生长,呼吸量大了,袋子里早晚会缺氧。那究竟在什么时间脱掉外层袋合适呢?
    (采访)刘洪生:按道理说吧,咱们这个菌种的话,也就是在十公分左右,直径在十公分左右就开始扒袋。
    菌丝直径长到10公分左右的时候,接种孔周围都被菌丝堵上了,杂菌也就进不去了,这时候就要给菌棒脱掉外层袋。脱袋以后,菌丝长得更快,过不了几天,就得给菌棒通气了,这通气的方法啊,就是用尖头的改锥在接种孔的周围扎眼,让更多的菌丝能接触空气。这扎眼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就简单地照直往下一扎,杂菌就又会乘虚而入,为什么呢?看看菌丝在菌棒里是怎么生长的吧。
    (采访)刘洪生:就是跟原子弹那个蘑菇云似的,越往根越细,越往底下越细,越往上帽越大,就是那个道理。咱们把它解剖,解剖拉开的情况下,它里头就是这个形状。
    看清楚了吧,这会儿的菌丝是面子大,里子小,菌棒里面还有太多没有菌丝的空白地带。
    (采访)刘洪生:原先刺孔的时候,书本要求是,两厘米处直扎。你直扎,你把这儿扎透了,你看,透了吧,感染了,你看这一拔下来,这个长菌丝的地方它不感染,没长的,没有菌丝的地方,你要透了,要透气了,它这个菌棒它这边它要感染就要坏。
    直着扎不好把握用力的大小,改锥尖很容易穿透菌丝扎到了培养料里,空气里的杂菌就可能进到这里安营扎寨了。
    (采访)刘洪生:进去的后果就是这种后果,很短的时间,微孔造成的,很短的时间。另外,感染的这种菌,它的生长速度还特别快,咱们给它放一大块种之后,它不才长这么大嘛,但是一个小小的微孔,你看,它长多快,长这么一大片。咱们这个扎法要是不对的情况下,就爱造成这种情况。
    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技术呢?就是说把棒这一托,采用这种方法。你看,这种方法通气,你看,四十五度角,斜着有个角度,所以说它的安全系数特别高。
    正确的通气方法,就是在离菌丝边缘一指宽的地方,斜角度往里刺,每一下都得扎在长有菌丝的地方。
    按这个方法扎孔,就能避免杂菌的侵入。所以,可别小看了这个通气的环节,万一引起杂菌感染,那损失可就大了。
    (采访)刘洪生:不照这种方法通的情况下,这个一棚两万菌棒糟个千八百的不成问题,一个棚糟践千八百,十个棚就糟践一万,所以说它聚小成多那就多了。所以说在通氧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斜刺。一般的,扎8至12个孔。
    脱掉了外层袋,再加上一通气,菌丝发育得就更快了。在占领了整个菌棒之后,菌丝开始在菌棒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白色的菌丝会慢慢变成棕色,这个过程被称为转色。转色意味着菌丝的营养生长基本完成,很快就该进入生殖生长,也就是出菇的阶段了。只有及时脱掉这层里袋的束缚,菇蕾才能顺利长大呀。那么,菇农们靠什么来判断这脱袋的时间呢?
    (采访)刘洪生:得达到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说它的生理得成熟,咋判断它生理成熟呢?一个是手感,咱们拿手一捏这棒的时候,特别松软,松软到什么程度,往里抠的时候,咋抠咋没有硬的感觉了,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呢,就是天数,90天左右就差不多了,这是时间判断。第三一个,你看开始变色了,分泌物开始出来了,转色,这种转色呢,就是脱了袋就可以出菇了。你掌握了这个脱袋时机,从它产量、菇质来讲都有保证。
    白色的菌丝变成了棕白相间的颜色,菌棒捏在手里也有了捏面包的感觉,算日子也差不多90天了,那就赶快脱袋子吧,早一天脱袋就能早一天出菇啊!可是,脱掉袋子的菌棒为什么这么容易断?
    原来,这又跟通气有关系。咱们前面介绍的给菌棒通气的顺序是先脱外层袋子,后扎眼通气,因为有里层袋的保护,再加上手工操作,扎的眼也比较浅,对菌棒不会有什么伤害。
    可是这回就不一样了。这回叫做“大通气”,用的是机器,眼扎得多,又比较深,振动比较大。所以到了该脱第二层袋的时候,应该先给菌棒扎眼通气,扎过眼的菌棒还必须立在地上养几天,让里面松弛的菌丝长紧后,才能动手脱掉这层袋。
    (采访)刘洪生:脱袋的时候,首先,掌心托在中间,像抱小孩一样,抱小孩你不能就抱两头。因为咋呢?它菌丝不壮的时候容易折。划一个三角形,这手放这儿,一撸,完了。这色完全转过来了,就该出菇了。
    脱掉外袋之后,就该给菌棒浇水了,每天下午温度高的时候浇个十来分钟,通过这温差刺激、催促,有个三五天,小菇蕾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呼呼地冒出来啦。
   (主持人)使用双套袋技术,减少了杂菌污染,菌棒的成品率那是大大提高啊。要说这遵化的菇农在种菇上可是没少动脑筋,除了五孔接种和双套袋技术,他们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在菌棒的摆法上!很多地方种香菇,那菌棒也是一层一层横着搁在架子上的。可是遵化的菇农却把菌棒全都斜着立到地上了,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立式栽培法呢?
    很多地方种香菇采用的都是层架式,把菌棒一层一层地搁到架子上,能充分利用空间。可是这儿呢,大棚里的菌棒全都斜立着搁在地上,遵化菇农称它为地式戳棒式栽培法,这种栽培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香菇喜欢潮湿。俗话说,一斤鲜菇九两水。菌棒需要保持潮湿,香菇才长得好。斜立着搁在地上,喷水的时候能够浇得比较均匀,而且菌棒还能从潮湿的地上吸取更多的水分,自然出菇多。
    除了水分,光线对出菇也有影响。香菇生长不能有阳光直射,但它需要散射光。为什么靠近大棚门口的菌棒总是提前出菇?就是因为门口的光照比别的地方强。
    而放在层架上的菌棒,因为互相遮挡,得到的水分和光照都不均衡,单棒得出菇量自然会减少。
    把菌棒斜立着搁在地上,每个菌棒都能享受到均衡的水分和散射光,所以每一茬菇都能长得比较整齐。
    除了水分和光照,影响出菇的还有一个因素,温度。大多数菌菇生长需要的是相对恒温的环境,而香菇到了出菇期,白天、夜晚之间要有8度以上的温差刺激才出菇,这可是香菇与众不同的一个特性。
    10月份刚开始出菇的时候,土壤里的温度比气温要低得多,菌棒立在地上夜晚降温快,对菌丝的刺激大,所以出菇早,质量高。
    (采访)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志会:三层跟双层这种层架的,虽然说摆的棒显得比单层的多,但是最后算总产量的时候,单层比两层三层这个产量并不低。
    没有层架的遮挡,单层立式栽培的菌棒能够获得更均衡的水份和光照,以及足够大的温差刺激,单棒的平均产量自然要比层架栽培的高。
    立式栽培虽然不用搭建高架子,但是也需要按畦在地面铺设一层网架,才能让菌棒立起来。网架的支架通常是用角铁焊制,中间拉上铁丝。网架的高度在26公分左右,比菌棒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这样菌棒斜搭在上面重心比较稳,而铁丝之间的宽度是15公分,比菌棒的直径宽出一半,这是给出菇留的位置。畦与畦之间要留出能过人的通道,预留好了这些空间,回头采收香菇的时候才方便。
    现如今啊,包括双套袋、五孔接种、再加上地式戳棒式栽培法在内,遵化地区的香菇生产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来操作,当地的香菌生产明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采访)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郭增国:一是菌棒的制成率明显提高,由过去实施标准前的70%提高到现在的96%以上;第二个方面就是产品的优质品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由实施标准前的20-30%,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三是生物转化率明显提高,由过去实施标准前的70~80%,提升到现在的110-120%。现在我们市,基地菇农从食用菌产业的增收达到(年人均)6千多元。
    (主持人)香菇本是南方的物种,遵化地区栽培香菇的技术,最早也是从浙江学来的,但是他们不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不断地摸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栽培技术。他们主持起草的《北方香菇综合标准》已经成了河北省的地方标准,遵化也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这也可以称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