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网

叠盘暗出苗技术一亩水稻种植成本下降80元

  全国水稻育秧现场会日前在诸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全面推广一项新的水稻育供秧技术——“叠盘暗出苗”技术模式。“叠盘暗出苗”技术模式探索历时5年,于2014年研发成功,为全国首创。前年在诸暨山下湖镇试点成功,去年已向全省推广,在此次现场会结束后将向全国推广。
  在诸暨市山下湖新桔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一条全自动的播种流水线上一个个育秧盘整齐排列。准备好的基质或床土放在育秧盘里,洒上水后把已浸种消毒的稻种流水线式的播入其中,再用基质把种子覆盖,形成基质、种子、基质的“2+1”夹心模式。随后,一叠叠播种好的育秧盘从输送线被搬到可控温度和湿度的智能化育秧暗室,叠盘催芽。最后,这些在暗室中长到0.5-1厘米之间的苗秧将连盘提供给种植户,由他们在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
  “原来需要5到6天育成一叶一心的秧苗,用‘叠盘暗出苗’技术2至3天就可以转移到普通大棚育秧点炼苗,再过20到25天后就可以机械插种。”诸暨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寿建尧介绍,水稻从播种到出苗阶段无需阳光,用30℃-32℃的最适宜温度和100%的最适宜湿度,出苗速度就很快。“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充分利用这个特性,大大缩短育苗时间,出苗率也达到90%以上。“经过出暗化齐苗、智能温度湿度调控等作业程序,秧苗整齐均匀,在后期机插时可有效避免空株的出现,并且平均亩产比传统育秧种植提高50公斤,每亩成本则可下降80元。”
  为进一步提升新技术应用的成功率,今年山下湖镇在市农技部门的指导下,还引入了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实时环境数据,通过中继节点传输到控制中心,由中心平台系统将最新监测数据发送到农技专家的手机上。一旦发现秧苗出现问题,通过三级会诊后,农技专家就可以通过手机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