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马蜂,大家并不陌生,它学名“胡蜂”,又称为“黄蜂”,它的毒性大,人或者动物被它攻击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而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却有人专门养殖这种毒性很大的马蜂,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最多的一窝就能卖三万多元。让我们去看一看。
马蜂学名胡蜂,属胡蜂科,全世界已知的胡蜂有5000多种,因其凶残,又被叫做杀人蜂,人们对它避之不及,甚至要专门剿杀。
但记者听说,这种杀人蜂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有人专门养,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一窝胡蜂最多可以卖到三万元,而且胡蜂身上还蕴藏着无价之宝,这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在这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深山里,就隐藏着许多杀人蜂的蜂巢。
冬季的午后,气温升高,这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带路的当地人小黄,提醒我们要特别当心。
黄国虎:慢一点。
有一种大虎头蜂,它的个头是普通马蜂的十倍,有成年男子的大拇指大。和蜜蜂只采花蜜不同,大虎头蜂还喜欢吃肉,而最可怕的是它的毒刺。
一只野兔被蛰后,几分钟就没命了,而关于它的凶猛,记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村民:一般的一只大水牛,三下都受不了。你看像那么大的一只水牛最多也就是三下,三下就没命了。
这样危险的杀人蜂,在当地却偏偏有人专门养殖,每年养殖的胡蜂有近万窝。
记者打听着来到这个专门养胡蜂的人的家。刚走进这个大门,记者就在院子里看到了很多马蜂窝。
记者:这还有一窝。
这个把杀人蜂专门养在自己家里的人就是黄国忠。在后院,记者见到了他。
见记者来,黄国忠说要露一手绝活--徒手捉蜂。
记者:就这样抓?
黄国忠又随手抓起一只大虎头蜂。
记者:你这样它不会蜇你么?
黄国忠:不会。
大虎头蜂张开它凶狠的口器准备咬人,而尾部的刺也不断地伸出。这可是体型最大、毒性最强的胡蜂。而黄国忠却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
记者:脸上,这也行?这不行吧。
这种村民传言蜇三下,就能杀死一头大水牛的大虎头蜂,就这样在黄国忠脸上爬来爬去。
黄国忠:我还敢直接抓它的刺呢。
这些胡蜂,都是黄国忠亲手养大的,而当初正是为了养殖胡蜂,黄国忠被看成是个不务正业,没前途的人。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面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
村民:以前讲瞄蜂打猎,老人是相当恨的。就说是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瞄蜂打猎。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而现在,正是因为养殖胡蜂,黄国忠不仅自己富了,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财富。
镇长:2014年我们这个胡蜂养殖基地带动了69户农民,很多的贫困家庭,房子都已经新建了。我们2015年的工作就要重点打造这个胡蜂养殖基地,要把它培育成全国的规范化规模性的胡蜂养殖基地。
那么,凶残的胡蜂是怎么被黄国忠驯化的?胡蜂又是怎么给黄国忠带来财富的呢?
这就是黄国忠的老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黄国忠是老大,一家八口人只有不到3亩耕地,在黄国忠的儿时记忆里,大米,是个稀罕物。
黄国忠:穷得就是吃这个枇杷果,你听说过么?枇杷果、红腊头,有一种落落里果,就是在那种大高树上,就是那种落落里果。我们以前都是吃这些(野果)。过了几年又吃苞谷,吃到那算是不错了。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解馋,当地人上山掏胡蜂窝、取蜂蛹吃。要养活一家八口人,黄国忠的父亲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掏蜂窝。
村民:危险,有时候跑到这棵大树上去追,跑到那棵大树上去追,危险得很,那个搞不得。
村民:从树上跌下来,手跌断的,脚跌断的,还有从那个悬崖上掉下来跌死的都有。
一旦蜂巢受到侵犯,胡蜂就会群起而攻。因此掏胡蜂窝十分凶险,这么危险的事,黄国忠的父亲一个人如何完成呢?
采访时,黄国忠七十五岁的老父亲正在山里找胡蜂。
记者发现黄国忠跟父亲一起在树林里,见树就晃,晃不动就用脚踢,一边踢还一边看。
记者:踢两下什么意思?
黄国忠:主要是我们看不到蜂包,这里树太密了,密密麻麻,我们踢踢它会发出声音在高处,嗡嗡嗡地哼,就是在这棵,蜂包找到了。
记者:踢哪一棵,如果它在这个树上的话,就会有声音。
黄国忠:声音,它会飞会飞出来。
在这片丛林中,黄国忠发现了一个胡蜂窝。
记者:好像看到了。
黄国忠:好像看到,还是看到,那还是没看到。
眼前的大树高几十米,借助摄像机,记者才看到隐藏其中的胡蜂窝。
确定了胡蜂窝的位置,黄国忠开始行动。
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黄国忠却显得很从容,依然不紧不慢地操作着。
黄国忠:慢慢地来。
大家紧张地等待着,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
黄国忠的弟弟和助手也赶紧过来接应。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见到新鲜掏回来的蜂蛹,家里的小孩儿们也迫不及待地揪出来就吃,解馋。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是一种天然的高档食材。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父亲就是靠着冒险掏蜂窝,卖蜂蛹来补贴家用。
但这莽莽深山,怎么追踪一只小小的胡蜂,找到它的巢穴呢?黄国忠先到一棵芭蕉树,他要给记者一展身手。
记者:就要找这个?有了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对,从小我们就必须用这个,找蜂的工具。
记者:找蜂的工具?
黄国忠:对,它在一公里两公里以外,我们都能追到它。就靠这个筋芭蕉和这个鸡毛就可以找到它了。
记者:这么神奇。
黄国忠:这是我们的强项。
记者:这个在你们这到处都是,随处都有,很好找。
用这当地随处可见的芭蕉,怎么能捉到胡蜂,找到蜂窝呢?黄国忠从芭蕉叶子里劈出一根细细的筋。搓成一个小小的绳扣。
记者:像纺线一样,这也是个细致的活。
紧接着,黄国忠又拿出了捉胡蜂的另一个秘密武器:白鸡毛。
他把白鸡毛系在绳扣上,做成了一个鸡毛吊坠。
黄国忠:成功。
记者:成功了,有这个就行了?
黄国忠:有这个就没有问题。
带着这轻飘飘的鸡毛吊坠,黄国忠出发去找胡蜂了。
黄国忠首先为胡蜂准备了大餐。
记者:现在这棍上有两只苍蝇。
黄国忠:两只苍蝇。
胡蜂最喜欢捕食苍蝇、蝗虫等。在这昆虫几乎绝迹的寒冬,几只苍蝇对于胡蜂是难以抵抗的诱惑。胡蜂的嗅觉特别发达,能闻到几公里外食物的味道。很快,目标出现了。
面对难得的食物,胡蜂吃得特别投入,而就在这时,黄国忠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鸡毛吊坠。
记者:套上了,套上了是吗?它一点也没有反抗。
黄国忠:趁它没有感觉的时候就把它(套住了)。
记者:吃得太投入了是吗?
黄国忠:是的。
轻巧地一套,再一捻,在胡蜂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白色鸡毛吊坠就已经固定在了它的蜂腰上。
这些吃食的是工蜂,填饱肚子后他们还要将食物带回蜂窝,而这时,这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工蜂就成了通往蜂窝的引路者。
胡蜂在前面飞,黄国忠在后面追。
记者:还在飞。
黄国忠:还在飞,飞到树尖了。
记者:飞到树尖上了,那如果飞到视线范围以外再怎么找呢?人能跑得过来吗?
黄国忠:不需要跑过来,它会回来这边,你只要在这边引着(胡蜂)了,它一天都会来这里抬(食物),一天到晚都来这里抬,一下又回来了,一下又回来了。
记者:它老是走往返路。
在采食过程中,工蜂会沿原路不断地往返,直到把所有食物都搬回蜂巢,在胡蜂往返的途中,黄国忠一步步追踪,直到找到它的老巢。
追踪带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黄国忠来到一个村庄。
在这片菜地的角落有一堆秸秆,底下有许多胡蜂进进出出。黄国忠带着记者锁定了这个胡蜂频繁进出的洞口。过了一会,那只带着白色鸡毛吊坠的胡蜂果然出现了。
确定了位置,下一步就是取胡蜂蜂巢了,黄国忠要记者一定要穿上防蜂服。
记者:必须得穿这个吗?
黄国忠:必须穿,不然会要命。
记者:能看清楚吗?
摄影记者:没问题,看得很清楚。
黄国忠: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野蜂很危险的,你们要慢点。
穿好防蜂服后,黄国忠带记者开始取蜂巢。去掉了秸秆杂物和地表的土,底下果然藏着一个蜂窝。
记者:这是一种野生的小胡蜂?
黄国忠:对,是。你看这是野生的。
记者:能看到它里面的蜂饼。看得到蜂饼。
黄国忠:看到蜂王了。
记者:哪个是蜂王?哦。
黄国忠:是普通的三倍。
仅凭一条芭蕉筋和一根鸡毛,黄国忠就找到了一窝胡蜂。因为家境贫寒,从9岁起,黄国忠就跟着父亲上山掏蜂,对于胡蜂,他了若指掌,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然而,黄国忠心里却一直有个遗憾,他没上过一天学。
黄国忠:家庭寒苦,一分钱没有上什么学吗,去那里买点什么东西要多少钱,连一二三四都晓不得。我说怎么都要去读两天书。
靠着掏胡蜂窝,卖蜂蛹,家里的生活渐渐宽松,直到16岁时,黄国忠才终于走进了课堂,做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黄国忠:有的笑我,乱讲我。
记者:讲你什么?
黄国忠:讲我那么大了还读什么书啊。
记者:小孩子笑你?
黄国忠:小孩子笑嘛。
然而即便是这朝思暮想的课堂,也没能拴住黄国忠的心。
黄国忠:上学的时候仍然是研究蜂,别的一样都不想,上学就是上学半天,瞄蜂半天。
只上到二年级,黄国忠就退了学,一心进山,找蜂去了。1998年,黄国忠结了婚,成家立业,按说应该有个稳定的营生,但黄国忠却依然天天进山,沉迷于掏胡蜂窝。
妻子:我们这边种稻谷,栽秧,他爸叫他就栽田种稻谷,他不去种,不去种他就去瞄蜂,瞄蜂他爸就骂,在我们这边方言就说不像话。
一不种田,二不做工,黄国忠偏要去掏蜂窝。父辈们掏蜂窝是为了糊口,不得已才去冒险。黄国忠却要专门去做这么危险的事,这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天天就是瞄蜂打猎,天天就是逛。
村民:老人们就是说,不想做活你就专门天天去搞瞄蜂打猎。
外人怎么说,黄国忠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黄国忠听说在昆明等地胡蜂蜂蛹很受欢迎,卖价也很可观。
消费者:价格比这些都要贵。
记者:土蜂的价格是吗?
消费者:对。因为它季节性很强,然后隐蔽性很强,量很少,农民去挖那个土蜂也很危险,这么大的土蜂叮上一口的话,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危险。所以说它是比较稀罕一点。
经销商:现在是供不应求,大土蜂(蜂蛹)就是一百六七十元左右,葫芦蜂(马蜂蜂蛹)就是六七十元一斤。
记者:一斤?
经销商:对,一市斤,一单斤。
养殖户:如果过年的这段时间能搞出来的话两三百元(一斤)也有人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高了,就想吃一点高档的东西,这个蜂蛹百分之八十都是蛋白质,没有什么脂肪的,这个是个好东西。
以前没有防蜂服,掏蜂窝取蜂蛹都是用火烧,这种毁灭性的做法导致胡蜂越来越少,有时进山两三天也找不到一窝。有人为了得到蜂蛹,铤而走险。
村民:跑到这棵树上去追,跑到那棵树上去追,危险得很,有时候两天才瞄得到一窝蜂。
黄国忠:就是一窝蜂摘下来有一点经济价值,怎么都要想办法爬上树把它拿掉。
黄国虎:树上踩滑了,包括树枝断了,跌下来,有些跌残废了,有些就是跌的死亡的都有过。
既危险,又难找,黄国忠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
记者:不用冒这个险了。
黄国忠: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如果你爬到树上,钱倒是能赚着,但是有生命危险,会掉下来是不是。
然而,黄国忠把这个想法一公布,马上引来一片嘲笑声。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在周边人的质疑声中,黄国忠一意孤行,为了繁育胡蜂,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原本还能温饱的家庭,被他拖累到举债度日的境地。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几年后,黄国忠硬是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做成了,他不但繁育出了胡蜂,一年的养殖量达到近万窝,最多的一窝胡蜂能够卖出三万多元。
热门信息
阅读 (4341)
1 [致富经]聂玲利养殖巴马香猪年销过千万阅读 (3466)
2 [致富经]广东佛山谭健标养鱼总能超前一步二个月阅读 (2846)
3 [致富经]财富险中求(下)-黄国忠人工养殖胡蜂阅读 (1553)
4 [致富经]危险的水里养出值钱的鱼阅读 (1350)
5 浙江绍兴马位强:养草鱼靠鱼皮赚钱